退役军人刘国信义务守护烈士陵园43载

摘要:刘国信今年69岁,是一名退役军人。小时候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刘国信,入伍后随部队参加了海城地震、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工作。

吉林省珲春市退役军人刘国信义务守护烈士陵园43载

“把烈士精神传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

进入9月,阵阵秋风为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珲春市英安镇大荒沟村带来一丝寒意。每天一大早,刘国信都会赶往十三烈士陵园,清扫落叶、擦拭墓碑。

刘国信今年69岁,是一名退役军人。小时候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刘国信,入伍后随部队参加了海城地震、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工作。

1979年,退役回乡的刘国信担任大荒沟村党支部书记。从这一年开始,他义务守护烈士陵园。

刘国信守护的那段历史,发生在一个秋天。“1938年农历8月17日,当地抗日游击队参加一场战斗后返回大荒沟村休整。因叛徒告密,日军夜晚偷袭,13位队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英雄的遗体就地掩埋、合葬于此。1958年,地方党委、政府将烈士遗骸整理后重新安葬,分别立碑。”刘国信边讲边擦拭一块只写着“郎某某”的墓碑。“这位不到20岁的小战士牺牲前住在汪清罗子沟新屯,只知道他姓郎,不知道具体叫什么。13位烈士都没有后代。岁月有风,英雄无名。我们要铭记历史,铭记英雄。”刘国信说。

“为了纪念13位烈士,陵园的台阶设计为13级,园内的烈士纪念碑有13米高。”每当国家出台有关褒扬烈士的政策,刘国信就会到墓前“汇报”。忙完手头的活,他还会和烈士们“说说话”,告诉烈士们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2004年,珲春市决定在大荒沟抗战遗址修建纪念设施。刘国信积极查阅历史资料,协助有关部门完善13位烈士资料。2017年7月,珲春市党史展览馆正式投入使用。偏僻的大荒沟村成为党史教育基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刘国信主动申请,担任义务讲解员。只要有人来参观,不管多忙,他都会赶到党史展览馆义务讲解。

“冬天扫雪,夏天除草,秋天扫落叶。我们两口子一天干不完干两天,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除了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大部分日子里,陵园只有刘国信一个人。忙不过来时,他就动员老伴崔爱凤来帮忙。

刘国信见不得陵园荒芜。“由于早些年陵园负担不起除草剂的费用,我老伴就叫来她的‘姐们儿’,用手拔砖缝里的草。现在有了割灌机,方便多了。”谈起烈士陵园管理,刘国信有说不完的话。

刘国信的儿女在山东威海定居。他们想把父母接过去享享清福,可老两口不同意。崔爱凤说:“犟老头认死理,说如果组织通知他不用他干了,他二话不说就回去。咱们支持他的工作吧,他的心在陵园。”

以前,有人对刘国信的行为不理解,现在大家都很钦佩他。在刘国信的影响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到烈士陵园的保护和宣传中来。

一转眼,刘国信义务守护烈士陵园43载。他说:“有人问我图啥?我觉得到了这个岁数,还能为党工作,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希望有更多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把13名烈士的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责任编辑:魏亚平

相关新闻
刘国信,烈士,陵园,退役军人